產品中心
聯系我們
電話:13600782571
郵箱:
地址:福建省惠安縣黃塘鎮德惠路1號A區會館副樓9樓
建筑與雕刻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個重要的組成元素。中國古代建筑藝術成熟自秦漢,鼎盛于唐宋,綿延至明清,無論是宮殿建筑、民居建筑、宗教建筑都已相當發達且自成體系,這些建筑以土木磚石為主材,尤其將磚木的材料特性發揮運用到了極致,追求人與自然的親和關系,顯示出的天人合一的時空意識以及對自然環境的依賴與整合,造就了獨特的中國建筑文化品格風貌。比較而言,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發展則始終游移在宗教與皇權桎梏之間,由于精神的灌輸勝于現實生活的需要,與現實生活保持著若即若離的狀態,成為宗教皇權的特殊工具,生存的環境是極其復雜的。總的來說,中國古代建筑與雕刻的發展都帶有明顯的封建統治集團意志的烙印。
縱觀中國古代陵墓,出現在人們印象中的往往是高大的封土和雄偉的山陵,事實上,中國古代陵墓最初是以地面的建筑為主導的。商周時期已有禮儀性的祭祀建筑和守墓護墓建筑,經濟文化的發展、政治的需要,導致陵墓祭祀活動的發達,到秦漢時期,帝王陵墓前已經有了很大的建筑規模,在固定建筑形式的祭祀功能的同時,更加著意突出帝王皇權的威風煊赫,展示權傾天下的威儀,陵墓建筑為封建社會中央集權的重要象征。秦始皇陵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秦始皇帝贏政從 13歲登基執政開始便著手營建驪山陵園,“發刑徒七十萬……宮觀百宮奇器珍怪徒藏滿之”前后歷時達30多年,陵墓筑二層城垣以象咸陽,布滿了建筑豪華壯麗的宮殿樓閣,城內出土的一件夔紋瓦當高近50厘米,寬60厘米,由此可想見整個陵園建筑的巨大尺度與巍峨壯觀,足以顯示“秦王掃六合”統一天下的非凡氣度與唯我獨尊的政治觀念,祭祀功能減弱了,而強化了建筑的政治附加功能。秦的統一為漢代的社會經濟強勢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陵墓建筑的發達樹立了先例。漢代立國伊始便也確立了“非壯麗無以重威”的建筑思想,漢代陵墓建筑規模建筑形式比其前代亦毫不遜色,從20世紀90年代發掘的漢景帝陽陵陵區建筑基址看,其面積龐大,建筑分布密集,可以想見當時陵墓的整體氣勢。
以唐代乾陵為代表的陵墓建筑與雕刻的統一規劃與建設,是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們在實踐中對藝術規律的總結的結果,是對兩種藝術形式相結合所達到的藝術效果的發現認同和肯定。從陵墓的建筑與雕刻關系來看,無論是高大雄偉的氣勢、優美飄逸的藝術表現,陵墓要營造特殊的環境氛圍,建筑與雕刻必然成為互為補充、互為促進影響的有機構成,單一的藝術形式表現的存在都顯得單薄,這種互為補充關系、互為襯托關系首先表現在雕刻對建筑環境內容的豐富上,雕刻能使建筑環境生動化、人性化。從南朝陵墓雕刻和唐宋陵墓的建筑形式可以看出,建筑最終的目的是營造一種功用性很強的人文環境,這種追求靜謐、肅穆的陵墓環境必須注入人的參與才能顯現而出。在空曠漫長的神道上及建筑物與建筑物之間布置雕塑,不僅僅是簡單的點綴,也是為了豐富建筑環境內容,使參與其間者行進在建筑之間時通過面對雕刻自內而外的感性形象體會到特殊的環境氣氛,拉近人與建筑的距離,建立視覺停留,加深對整個環境的印象。南朝陵墓的神秘氣息、唐陵的雄偉壯大、宋陵的世俗生活化,都鮮明體現了雕塑的獨特作用,建筑在藝術具象化上的弱點,恰是雕塑的長處,彼此取長補短,建筑有了“人”性的融入,其更多的觀賞性與潛移默化的功用性自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建筑在直觀層面上是以建筑物的高大、結構的精巧復雜、裝飾的精美華麗來體現其存在的,無論是享殿、闕樓,建筑的語言是抽象概括的,飛翼般的樓閣、高而大的臺階,都可以看作是這種獨特的建筑語言,而雕刻更能通過具體的形式點明環境的主題,提升環境的藝術品位,從而更好地烘托建筑的語言。南朝陵墓與唐宋陵墓所表達的主題思想,在石刻上表現得就十分鮮明,如南朝陵墓石刻所選擇的麒麟等神獸,目如燈炬,張口吐舌,通體裝飾雕刻的線條奇特華麗不類人間,雕刻風格灑脫飄逸,點明了墓主人祈望死后升入仙境的主題思想。環境感受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藝術欣賞而得到內心共鳴,陵墓雕刻無疑增強了陵墓整體形象的藝術欣賞性,使之上升到藝術的高境界層面。宋陵雕刻從文臣到武將,形象刻劃的悲傷表情,時刻不斷地通過藝術的欣賞傳達出來,從而營造了一個生活化的場面,引導我們去感知宋代藝術表現的通俗化與細膩,體會到雕刻藝術之于陵墓環境建設的獨特魅力。
中國古代陵墓雕刻與建筑的藝術化表現特性,決定了無論是秦漢陵的大氣、南朝的清秀逸美、唐陵的宏偉雄壯、宋陵的通俗雋秀,盡管統治者賦予其過多的主觀思想內涵,但都必須符合藝術的法則,符合美的規律。陵墓雕刻與建筑的關系具有內在的美學研究價值。中國古代陵墓建筑與雕刻是兩者組合互動協調,通過具象、抽象的視覺傳達表現出卓越的美學思想和藝術環境設計的美,是追求建筑雕刻與自然的和諧美。中國傳統文化講求風水,這種含有樸素科學美學思想的觀念在陵墓建筑中顯得非常突出,這些陵墓在設計、建筑、雕刻時就十分注重建筑、雕刻、自然的三位一體,從主觀出發,有意借用自然景觀與人為景觀形成渾然一體,追求三者之間的尺度對比。以乾陵為例,由于要利用海拔1050米的梁山自然形成的三峰環立環境,所以兩乳峰上的建筑三出闕高度在20米左右,非但沒有削弱反而強化了山峰的氣勢,取得了兩者之間的最佳比例,而雕刻的高度大多在4米上下,相對距離是25米左右,結合雕刻手法的整體飽滿,在長達一公里的神道實際環境中顯得體量適中。
建筑與雕刻的相互依存又相互補充襯托關系,在中國古代陵墓建筑實踐中不斷得到運用與發展,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陵墓建筑與雕刻藝術形式。但也應看到從藝術實踐到理論指導一直是中國各個藝術門類的不足,缺乏研究的發展,導致的直接結果是陵墓雕刻與建筑相結合的優良傳統到明清時期,已經退化成為一種不知所云的程式、模式,虛弱的臃腫的雕刻乏善可陳,雖然建筑仍沿襲著傳統方式,其之間的整體關系則完全喪失了作為兩種藝術相結合所理應顯現出的藝術特色,標志著以建筑與雕刻為代表的中國古代陵墓藝術的衰亡。
- 2023-02-14 雙層惠安芝麻灰八角涼亭建成
- 2022-09-03 禪意景觀石雕小沙彌樣式圖片大全
- 2022-08-26 歐式石材羅馬柱 別墅大理石羅馬柱
- 2022-08-19 羅源青石雕龍柱 寺院盤龍柱雕刻
- 2022-08-05 廣場石材欄桿定做 石雕欄桿雕刻——晉江吾悅廣場